“不拍这个故事,我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专访电影《三大队》导演戴墨

         刑侦大队队长程兵带领的三大队在办理一起恶性案件的过程中导致嫌犯之一意外死亡,三大队队员被判入狱。出狱后,他们依然坚持以普通人的身份、用最原始的方法追踪在逃嫌犯。

这是戴墨执导的电影《三大队》中的故事。该片定档于12月15日上映,由陈思诚监制,张冀编剧,张译、李晨、曹炳琨、王骁、张子贤、魏晨等主演。

在影片惊险追凶的主线基调中,不乏零星喜剧元素作为调味剂。为了抓逃犯,追凶五人组之一的马振坤开起了烧烤摊作为联络点,没想到生意出乎意料的好。“人还没捉到,钱倒是没少挣”,“再干下去快能买房了”。

关于程兵和他曾经带领的三大队跨越万里追凶的“执”,导演戴墨这样理解:“他从骨子里认为这个逃犯应该归案。不完成这个任务,他就对不起三大队,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警察’这两个字。”

去年,接到《三大队》剧本时,戴墨刚离开横店,结束电视剧《球状闪电》为期4个月的拍摄。“刚想喘口气,工作又来了”,他几乎是带着抵触心理打开剧本,却在看完剧本时直呼过瘾。“不拍这个故事,我可能会后悔一辈子。”他说。

被程兵的人物经历深深打动后,戴墨随即投入拍摄筹备工作。“十二年追一个凶手,他是怎么做到的?”戴墨说,当时自己感受是“很敬佩又很惊讶,很想把这样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有观众发现,《三大队》与陈思诚团队以往作品不太一样,“这次陈思诚导演好像走出了他的舒适圈”。对此,陈思诚回应,“我们一直都在求新求变,从未停止探索”。

如今,《三大队》已经在点映场与观众见面。12月10日,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14时03分32秒,电影《三大队》点映及预售总票房突破5000万。

戴墨对这部作品感到满意。他说:“进入后期制作时,片子不知看过多少遍了,而每次一点进去,还是不自觉地被情节吸引,又走进故事里。”在他看来,《三大队》朴实地记录了一群人的经历:“它不是一部传统的犯罪片,而是往人心里走、值得不断回味的一部作品。”

近期,电影《三大队》开启了全国路演,影片主创团队与全国各地观众进行映后交流互动。12月9日,在路演间隙,《三大队》导演戴墨接受了《法治周末》记者专访。

真实鲜活的警察群像

《法治周末》:此次拍摄《三大队》过程顺利吗?其间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戴墨:拍摄很顺利。“三大队”的故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戏剧张力。主创和制作团队都是非常专业的队伍。大家有明确的方向和共同的目标,拍摄中基本意见统一。

摄影指导董劲松很擅长用光影描绘气氛。据我了解,此前他的作品大多带着一点人文、纪实气息。我和编剧张冀也是第一次合作,他的作品属于偏人文类的纪实性写作手法,似乎跟我们公司一贯的悬疑、探案片风格有所不同。没想到与他们合作起来并没有不和谐,可以说,团队融合了他们的不同风格反而让影片更有层次、力量。

因为是讲发生在20年前的故事,前期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到全国各地去寻找有年代感的城市。

现在大部分城市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有年代感的建筑和城市风貌都很难找到。在广东的台山和开平,一些建筑底色保留得比较好,墙上有很多马赛克,复古又漂亮,所以最后就选择了在这里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看守所那段,所有的戏都是实景拍摄,包括第一个案发现场。那个房间其实很小,拍摄起来不是很方便。但是那个年代可能并没有很大的房子,为了寻找那种真实感觉,体现出在这样一个小家庭里发生的恶性事件,我们想办法把房间进行了改造再拍摄。

《法治周末》:有评论称,《三大队》将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推到台前,置于聚光灯下,形成了最真实鲜活的警察群像。也有不少警察观众表示在电影里看到了从前真实的工作日常。拍完这部电影,您对警察群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戴墨:拍摄前期,我曾通过朋友接触到一线的刑侦民警,他们告诉我,现在恶性案件少了,比如片中出现的拐卖小孩事件,现在就很少发生。有的以前办理传统大案要案的刑侦民警,如今转为侦办电信诈骗案。当然办案技术也跟从前大不一样。

此外,我们剧组的一位制片人就曾在公安宣传岗位工作。拍摄期间,他会随时给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有警察朋友说,他们确实很忙,需要限期破案时经常回不了家。他们与家人见面少,有时候也是考虑到要保护家人。

观众看完电影,应该会对警察多一分理解。我觉得作为普通人,不违法,不轻信电信诈骗,就是对公安民警的最大支持。

“唯真不破,以情动人”

《法治周末》:能否谈谈与陈思诚的合作?作为影片的监制,他做了哪些工作,与你有怎样的磨合过程?

戴墨:首先,这部电影没有陈思诚监制是拍不起来的,他做了很多支持工作。他会跟我讨论大的拍摄方向,但细节上会放手让我大胆去拍。

《三大队》的不同,首先在于“真”。比如摄影方面,大胆启用1.85:1的非常规画幅,力求真实纪录感,让观众更加沉浸在这个故事当中。他还提出了“唯真不破,以情动人”的理念,我们把这句话印在了剧本里,时刻提醒自己。

这次陈思诚作为监制在剧组待了一个月时间,主要是他太喜欢这个剧本了,演员也都是他很熟的朋友,他很喜欢剧组的氛围。

《法治周末》:在选演员时,有怎样的考量?如何评价张译等演员在片中的表现?

戴墨:演员都很优秀。我跟张译是第一次合作。其实我们很早就认识,我一直叫他“译哥”。我是电视剧《士兵突击》的粉丝,当演员时我曾刻意去学习他的表演。

由张译出演程兵队长,是最早定下来的。王骁平时练拳,他身上有一种天然的“狠劲”,这跟马振坤很贴合。演员曹炳琨也定得比较早,他的气质也很符合角色。让魏晨来演小徐这个角色,因为他身上有一种少年感。

他们见到二大队那场戏,是我们拍摄的第一场戏。拍这场戏的时候,这几个人的默契一下就出来了,特别神奇。

为什么三大队是一支精英团队?他们曾获得那么多荣誉、奖杯,破获那么多大案要案,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有默契,他们很专业。比如,有人说“扣子”,大家就都知道要怎么做——马上,一人拿手电筒,一人拿胶布提取指纹。我觉得,他们把剧本演活了。

“那一刻,演员和角色合二为一了”

《法治周末》:你对哪场戏印象深刻?能否分享一些拍摄中的细节?

戴墨:片中有一段喝酒的戏,当时我们让演员真的喝了点酒,去体验那种酒后的真实,相信很多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也能感觉到。我一直觉得这段是不可复制的一场戏。

大家都是带着点酒劲,即兴发挥,对话超越了原本已经很鲜活的台词。那一刻,演员和角色合二为一了。

还有一场戏,就是最后程兵捉到凶手走出来的时候。那场戏其实是有点梦幻感的处理——程兵幻想见到了自己的师傅和队友,想象着大家可能会跟他说的一些话,而等他回头的时候那些兄弟们却又不在身边。我相信,在那一刻他想说:“我替你们完成了这个任务的最后一程,你们一定也很高兴。虽然最后这段路没有你们的陪伴,但你们的精神一直跟我在一起。”

此外,破完案后,程兵的那个笑容,层次非常丰富。全片都没有怎么笑的他终于笑出来了,终于将那口气释放出来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年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是由刘欢老师演唱的,这次他为《三大队》献唱了片尾曲《人间道》。《少年壮志不言愁》这首歌也出现在电影中。

《法治周末》:您如何理解这部电影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希望观众看完电影有什么收获?

戴墨:路演的时候,有观众提到程兵代表了中国人身上独有的精神,就像愚公移山般,坚持不懈、埋头苦干。

这种精神不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但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我们要爱护他们,支持他们。时代变化太快,可能有坚韧不拔精神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部戏中的友情是真挚而浓烈的。有时我也会联想到生命中陪伴我走过一段路的朋友们。我希望这个电影传递一种善良,让大家更爱身边的人和这个世界。

影片中故事的时间跨度很大,其间发生的事情也很多,里面藏着很多的细节,值得大家二刷、三刷。我希望更多人走进影院去看这个故事,喜欢这个故事。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