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山西省太原市老年人口已达87.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91%,太原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旺盛。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解到,太原市一线护理员年龄普遍偏大,最年轻的也有40岁,年长的则有60岁,一线护理员“老龄化”背后的原因是招工难。(4月6日《山西晚报》)
应该说,太原市养老护理员的招工难,只是当前养老护理服务人才供给紧缺的一个缩影。当前,很大程度上说,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养老护理焦虑”,往往是“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在此背景下,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向社会化转变,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基本养老服务,应运而生。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8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约4400万。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失能、半失能的约占40%。预计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总人口还将大幅上升。与养老护理的巨大需求相比,这方面的人员服务供给却严重不足。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对专业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600万名,但目前相关从业人员只有50万名,特别是具有医养结合技能的长期护理服务人员存在巨量的缺口。
养老护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质量也亟待提高。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应该是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健康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协助失能人员体面、安全、有尊严地生活。但目前不少护理员多来自农村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通常由劳务机构输送进养老服务机构,入职前往往只接受过一些简单培训。以湖北为例,据报道,去年该省养老机构护理员持证率不到50%。其普遍是年龄偏大的“4050”人员,缺乏医学、护理专业知识,文化层次较低,长期稳定性也不足。
同时,与长期养老护理员相联系和相对应的,是社会保险的一个险种——长期护理险。这个险种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补短板的重大制度安排,与其他社会保险险种的明显不同是,需要对长期护理人员提供服务的长期失能者,进行失能评估并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享受这个险种的待遇。长期护理服务人员供给严重不足,制约了其现实推进和实际运行效果,最终影响到制度给予失能者应享受的长期护理服务。
养老护理员队伍中,专业人才不多、年轻人数量少的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历史文化的因素。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养老护理是一种“伺候人”的职业,难以获得家人理解、社会认同,也使从业者的社会价值感不足,职业荣誉感不强。二是现实收益的因素。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差等原因,养老护理服务这一职业对年轻从业者缺乏有效吸引力,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远不能满足当前养老护理服务的刚性需求。
对此,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在致力破解。
2019年《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颁布,但这一标准对养老护理员受教育程度、职业素质要求较低,与其他家政从业人员没有明显差异。前不久,我国首个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综合性文件《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把解决养老服务人才特别是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摆到突出位置。紧接着,我国首个长期照护师(健康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颁布,为长期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一项必要的标准依据。地方上也有积极探索。如,去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创设养老护理职称体系,将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资格纳入卫生系列管理,设初级、中级、副高级三个层次。制度建设持续加强,规范和提高了职业门槛,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素质,吸引青年人从事养老护理服务。
让更多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加入养老护理服务队伍,既需要制度上的整体设计,也需要不断细化完善各项制度。比如,在院校人才培养上,在专科层次之外,加强本科层次养老护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减免学费吸引考生报考;在职业待遇上,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之外,可以将养老服务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其配偶、子女等随迁家属按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使其安居乐业;在职业发展上,制定并落实一系列激励措施,从业者的职业技能评定,可以与政府发放的个人补贴、与企业的社会等级评定评星挂钩,并保障入职补贴、工作年限补贴等,全面提升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含金量。一揽子设计、系统化推进,养老护理人才的短缺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